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关,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出台的“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意见”中指出:研究生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培养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深化改革、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的一项重要任务。
学校实施“五项改革”、“六大工程”中“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计划”。研究生质量工程是我校建设高水平农业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学校事业发展,关乎于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因此,全面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切实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对于增强和提升我校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竞争力与社会影响力,推动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校出台了《东北农业大学关于全面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本意见由8大部分17点组成。以《东北农业大学关于全面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为基础,制定的《东北农业大学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实施方案》,涵盖了我校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招生选拔机制、分类培养机制、导师责权机制、研究生质量保证体系、奖助政策体系、学术氛围营造和思想政治教育等7项措施,同时对每个措施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意见。现对质量提升计划实施方案给予说明。
一、实施方案总体思路
“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计划”的总体思路简单概括就是“1241”思路。即:抓住1条主线,构建2个着力点,实现4个转变,形成1个体系的思路。
1条主线: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2个着力点:推进分类培养模式改革和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
4个转变:一是发展方式转变,即从注重规模发展切实转变为注重质量提升;二是类型结构转变,即从以学术学位为主切实转变为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协调发展;三是培养模式转变,即从注重知识学习切实转变为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并重;四是质量评价转变,即从注重在学培养质量切实转变为在学培养质量与职业发展质量并重。
1个体系:形成规模结构更加合理、培养特色更加鲜明、培养质量得到根本保证的东北农业大学研究生教育体系。
二、实施方案的整体文件框架
“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计划”由“1+5”的文件构成。即1个主文件和5个方面的配套文件构成。
1个主文件是《东北农业大学关于全面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5个方面的配套文件由招生方面(5个)、培养(5个)、学位授予(3个)、导师管理(3个)和研究生管理(5个)等21个具体文件组成。
整体框架构成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体现综合改革,改革包含研究生教育的各个方面。
二是体现简政放权,权力重心下移,尤其是学术权力的下放。
三是体现持续改进,根据培养质量反馈信息,不断总结经验,优化实施文件。
三、实施方案的七项改革措施
围绕总体思路,“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计划”提出“322”的七项改革措施:即采取包括改革3个机制,完善2个体系,加强2个环节的7个方面的措施推进计划的实施。
(一)改革3个机制:包括改革招生选拔机制、改革分类培养机制和改革导师责权机制。
1. 改革招生选拔机制:包括招生工作管理、推免硕士研究生政策、提前攻读博士办法、招生名额分配管理办法、博士研究生招生“申请-考核”制度等5个文件。
规范招生选拔,实行试题库命题制度,加强规范化管理;强化评卷工作的规范和公正。制定合理的研究生导师招生名额分配管理办法,招生名额向优势特色学科、学科优秀团队、优秀人才、重大科研项目负责人等倾斜,积极服务于国家、黑龙江省重大需求。实施优势特色学科硕博连读选拔制度,使优势学科硕博连读生达到招生数的20%。探索和试行博士招生的“申请-考核”制度,深化和完善博士研究生招生改革,探索和构建多样化、多层次符合博士研究生招生规律的机制与模式。进一步扩大博士研究生导师的招生自主权,发挥专家组考核作用,切实选拔专业基础扎实、科研能力强、具有培养潜质的优秀创新人才攻读博士学位,提高博士研究生招生和培养质量。
2. 改革分类培养机制:包括研究生课程管理及考核暂行规定等1个文件和东北农业大学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
针对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分类不清的问题,改革分类培养机制。构建以突出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建立课程体系动态调整机制,精简课程,压缩学时,推进研究生公共课程体系建设。外语实行“申请-免修”制度和分层次、分课型、分类别教学,强化科技英语的应用能力培养,提升研究生国际化水平。研究生学业成绩以百分制或等级制体现,与国际接轨,降低不同学科、不同教师给分尺度差异,增强公平性。加强课程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交叉性,促进知识学习与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构建科学、合理的研究生教育体系。
准确把握专业学位的特点、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充分发挥和挖掘现有学科优势和潜力。以课程体系构建、实践基地建设和校企深度合作为着力点,充分发挥行业和专业组织在培养标准制定、教学模式改革、教育质量评价等方面的指导作用,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培养机制。
3. 改革导师责权机制:包括研究生指导教师职责、研究生指导教师任职资格遴选暂行办法、研究生指导教师审核和评估暂行办法等3个文件。
实现导师从资格向岗位转变,打破导师终身制。以研究生培养质量、研究生对导师评价和科研业绩等指标,建立导师招生资格审核和评估制度,综合考虑学科特点、师德表现、学术水平、科研任务、经费数量和培养质量,确定导师上岗招生资格。明确导师职责,落实导师责任,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培养各个环节的主体地位。
(二)完善2个体系:包括完善研究生质量保证体系和完善研究生奖助政策体系。
1. 研究生质量保证体系:包括研究生科研记录规范、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暂行规定、研究生中期考核工作暂行规定、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与学位申请工作暂行规定等4个文件,以及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暂行规定意见。
建立健全研究生培养各环节质量检查督导与监管制度,强化各培养环节质量。明确授课教师资质,规范课程教学,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加强研究生科研管理和学风建设,强化科研记录规范;加强过程管理和节点控制。通过加强研究生中期考核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切实发挥中期考核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筛选作用,加强研究生实践教学质量。进一步规范学位论文的开题及评阅工作,完善学位论文预答辩、答辩和答辩后修改等制度,切实保证学位授予质量。
主动接受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学位授权点评估以及学位论文抽检等工作,积极参与行业部门、学术组织和社会机构开展的质量评价和教育质量认证工作。构建国家层面、学校层面、学院层面上的生源质量、培养质量、学位质量、发展质量全覆盖的质量监督和保证体系。
2. 研究生奖助政策体系:包括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定与管理暂行办法、研究生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研究生优秀个人与先进集体评选及奖励暂行办法等4个文件。
构建奖、助、勤、贷四位一体的研究生多元奖励和资助体系。奖:在研究生全面收费前提下,以国拨经费为基础新增学业奖学金,扩宽支持渠道,加大奖励力度,扩大覆盖面,注重奖优;助:原奖学金调整为国家助学金,作为基本生活资助,其中国家部分有提高,加强导师资助部分,保障基本生活支出;勤:助管设立勤工助学基金,用于缓解经济压力;贷:通过国家助学贷款,进一步解决研究生学习和生活的需求。通过建立健全多元奖励资助政策体系,提高研究生待遇水平,助推研究生教育改革。
(三)加强2个环节:包括加强学术氛围营造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环节。
1. 学术氛围营造:包括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计划、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管理办法等2个文件。
打造高水平的校园学术交流平台,支持研究生开展各类学术竞赛和实践创新活动,积极营造鼓励创新、追求卓越的学术生态环境,加强优势学科举办全国博士生论坛与研究生暑期学校,搭建国内外优秀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提升“院长论坛”、“研究生学术文化节”、“博士论坛”、“建模竞赛”等研究生学术活动品牌。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营造诚信严谨的学术氛围。积极拓展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渠道,推进与国外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加大国家公派研究生留学工作力度,逐步提高我校博士研究生中具有海外学习经历学生的比例。
2. 思想政治教育环节:包括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1个文件。
拓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完善党委领导、党政结合、校院两级负责、学院为基础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制,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探索建立学生工作队伍和导师队伍之间的长效沟通、协同教育机制。建设研究生与学校、导师之间的交流互动平台,拓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广度和深度。组织开展形势多样、内容丰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研究生教育全过程。进一步完善调研反馈机制,及时了解研究生思想动态和实际需求,帮助研究生解决学业、生活、心理和就业等方面的问题,为研究生成长成才创造良好条件。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同学们,改革招生选拔机制、改革分类培养机制、改革导师责权机制、研究生质量保证体系、研究生奖助政策体系、思想政治教育环节等已启动实施,通过本次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希望在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上达到“传递改革理念、凝聚各方力量、形成改革共识”的效果。通过全面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从根本上实现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方式、类型结构、培养模式和质量评价的转变,力争到2020年,基本建成规模结构适应需要、培养模式各具特色、整体质量不断提升、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研究生教育体系。
2014年9月15日